西路军余部脱险后, 人人欢呼着回延安, 却有两人例外: 李特和黄超

长征路上的分歧 李特原名徐克勋,早年在长沙和唐山求学。1924年,他在唐山铁路大罢工中表现积极,引起组织注意,被选派前往苏联留学。在苏联期间,同学们常用"Little"这样的英语昵称来调侃他,但徐克勋并不介意,反而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特。 1930年秋天,李特回到国内,很快被分配到鄂豫皖苏区工作。在那里,他凭借出色的表现,陆续担任了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、红四方面军参谋长,甚至还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教育长等重要职务。可以说,李特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员重要骨干。 1935年6月,正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...


长征路上的分歧

李特原名徐克勋,早年在长沙和唐山求学。1924年,他在唐山铁路大罢工中表现积极,引起组织注意,被选派前往苏联留学。在苏联期间,同学们常用"Little"这样的英语昵称来调侃他,但徐克勋并不介意,反而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特。

1930年秋天,李特回到国内,很快被分配到鄂豫皖苏区工作。在那里,他凭借出色的表现,陆续担任了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、红四方面军参谋长,甚至还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教育长等重要职务。可以说,李特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员重要骨干。

1935年6月,正当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时,双方却发生了严重矛盾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,居然产生了夺取中央政权的野心。

而他之所以能有这个想法,也不开身后有人追随。1931年起,黄超就开始跟随张国焘,担任了他的秘书一职。在此后的几年里,他在张国焘的领导下,为建设鄂豫皖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无论是参与反"围剿"战斗,还是协助川陕根据地的建设,黄超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干,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。

1935年5月,当红四方面军踏上漫长的长征路时,黄超也与张国焘一起前行。起初,中央还在很多问题上做出了妥协,但张国焘却步步紧逼,贪得无厌。最终,毛主席不得不坚决拒绝在原则问题上退让。

对于张国焘的阴谋,中央领导人当然一清二楚。尽管张国焘表面上同意北上,但实际上却一直在窥伺时机发难。于是,两支主力部队被编成了左右两路军,一同向夏河方向推进。而李特所在的红军大学,则随中央机关归属于右路军。

在8月31日的包座战役中,右路军取得了胜利,为左路军的前进扫清了障碍。可是,左路军在张国焘的命令下,却只是试探性进入草地,随即又退了回去,并给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。显而易见,张国焘的真实目的,还是想迫使中央部队向南撤退。

9月8日,张国焘给部队下令前往马尔康待命,并暗示可能会动用武力。随后,他又给右路军发来了一封密电。幸好,叶剑英及时发现并上报了毛主席。这下,中央机关不得不开始紧急准备独立北上。

当时,林彪的红一军已抵达俄界,而董振堂的红五军和罗炳辉的红三十二军还在左路军。毛主席一行人小心谨慎地穿过了驻扎在附近的红军大学。过了红大的驻地,中央机关一行人便在一处小山坡上歇了下来,准备等待后续部队的赶来。这时,忽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- 红军大学的教育长李特。

李特骑着马,手持枪支,气势汹汹地冲了过来。他大声喊道:"你们为什么不经过陈政委同意就擅自逃跑?你们这些人都是逃跑主义者,从江西一路逃到这里还不够,还想逃到哪里去?"

这种质问,不免让中央机关的同志们感到愤怒。彭德怀将军冷声回答:"我们是要北上抗日,你们却要去荒无人烟的川西,这算什么主义?你们才是地地道道的逃跑分子!"

听到这番话,李特立即下令部下吹响集合号。很快,不少四方面军的学员就赶了过来。这些人对张国焘的领导十分推崇,只要李特一声令下,恐怕真的会对中央机关动手。

面对这种局势,向来脾气暴躁的彭德怀也顾不得什么同不同志了,他当即拔出手枪,对着李特喝道:"只要有人敢开枪,老子就先毙了你!"这话一出,所有人都被镇住了。

截然不同的命运

就在这时,又有人来报告说,四周正有大批红三军的人赶来。李特一听,顿时也不敢轻举妄动了。正在此时,毛主席也走了过来,看到事态严峻,便亲自开口劝说:李教育长,我们北上抗日是执行中央决议,难道还需要请示陈政委吗?我相信四方面军随后也会来追随我们。

毛主席的话语直击李特的心灵。而此时李德用俄语也对李特进行了激烈的辱骂。最后,在众人的劝说下,李特终于放弃了抵抗。

后来的历史证明,毛主席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。四方面军最终还是按照中央的部署,一起北上投入了抗日战争。而犯上的李特,则跟随西路军在新疆艰难突围。

同时,黄超还率领部队继续南下川康地区。可惜的是,在这里他们遭遇了挫折,不得不被迫北上。直到1936年10月,红五军才最终到达甘肃,完成了长征的胜利之旅。

长征胜利后,黄超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行列,继续担任红五军政委一职。1937年1月,在一次与马家军的激战中,董振堂军长壮烈牺牲,而这件事也为之后黄超的结局埋下了伏笔。

1937年11月29日,延安上空再次出现了一架来自莫斯科的飞机。这架飞机在天空盘旋良久,最终平稳降落。从飞机上下来的,正是王明等人。

中央领导人迎接了他们的到来。大家纷纷上前握手拥抱,热烈庆祝。随后,大家一同回到中央驻地,在谈话中,有人向王明提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:

以后莫斯科和延安之间,能否通航运送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来支援我们?

毛主席也对此很感兴趣,难掩期盼的目光盯向了王明。不过,王明的回答却让大家有些失望:

根据中苏条约,苏联空军飞机在中国境内只能为国民政府所调遣。我们这次乘坐的也是秘密和非法的。所以,由苏联飞机运送军火来延安,恐怕是很难实现的。

毛主席听后,露出了沮丧的神色。他感慨道,苏联拿了那么多武器装备给蒋介石,为什么就不能稍稍分给我们一些。见此情景,大家决定第二天召开政治局会议,并由王明做一次长篇演讲。

8年前,张国焘曾与王明有过一面之缘,但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位老同志日后的到来,会给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何种转折。

就在王明要重返延安的不久之前,另一位老革命家罗汉,先一步来到了毛主席所在的延安。罗汉和毛主席素有旧谊,再加上他是陈独秀个人的代表,来访的目的可谓不一般。

原来,陈独秀先前因不同政见而被迫脱离组织,如今已从蒋介石的监狱中获释。为表示自己已经改变,愿意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,他便派遣罗汉来到延安,希望"社会主义的老同志们重新团结在一起"。

对于罗汉的到来,毛主席表示欣慰。他认为,中国的所谓托派分子,与苏联的托洛茨基主义还是有很大差异的。据张国焘观察,毛主席似乎也怀念陈先生的旧谊。他曾向张国焘表示,可以与陈独秀先生等形成某种合作关系,以期一致抗战。

在毛主席的支持下,张闻天和罗汉进行了多次交谈,最终达成了双方都同意的19条条件。这正是中共与陈独秀阵营重建联系的缩影。

被冤枉的人生

然而,就在这种和解气氛中,王明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宁静。他不问缘由,便大声反对与陈独秀和他的追随者们取得联系。王明甚至将陈独秀诬陷为"每月拿日本300元津贴的间谍",并表示不能对托派分子抱有丝毫仁慈。

"斯大林正在雷厉风行地反托派,而我们却要联络托派,那还了得?如果斯大林知道了,后果是不堪设想的。"

对此,张国焘深有感触。他意识到,王明的反托派立场,竟然把矛头对准了自己。在一次私下谈话中,王明更是向张国焘透露,李特和黄超已经被认定为托派分子,并遭到了处决。

这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消息!张国焘急忙为这两人进行了辩护:"李特、黄超是托派,那任何人都可被指为托派!"但王明只是安慰他说,自己并不认为张国焘就是托派分子,只是被他们利用了而已。

要知道当时李特和黄超是张国焘最为信任和依赖的两位心腹部下。多年来,他们一同在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磨难,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李特更是担任过张国焘的参谋长,黄超则是他的秘书长,两人在张国焘手下可谓左膀右臂。

1935年中央决定率领一、三军团单独北上的关键时刻,正是李特不依不饶地追了上去。尽管后来在延安发生了激烈的争执,但这并不意味着李特就是个"反革命分子"。

当时,王明曾一意孤行地指认李特和黄超是"托派",并同意将他们处决。这无疑是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,也引发了许多老将的强烈不满。

徐向前元帅曾高度评价李特同志,称他"性情和蔼,善于与人融洽共处",并且在作战指挥和训练方面都颇有建树,是一位"具备难能可贵的吃苦耐劳精神"的优秀干部。

杜义德中将也认为,李特乃是一位"对党忠诚不渝"的好同志。他在西路军遭遇重创时,能够带领数百人进行艰难的长征,奋力抵达新疆,足以证明他的忠诚品质。显然,贴上"反革命分子"的标签,实在是对他的严重不公。

徐深吉中将更是直接表示:"无论外界如何流传,李特与黄超均非托洛茨基分子,亦非反革命之徒。李特此人,品格高洁,理论造诣颇深,待人接物温文尔雅,学识渊博。"

宋侃夫也称,西路军的失利,与李特并无直接关联。他与四方面军的同仁交流后,大家普遍认为李特是一位"杰出的党员、优秀的干部、值得信赖的同志",应该予以名誉恢复。

在这些资深干部和老将军的共同努力下,1996年,中央军委最终给予李特"革命烈士"的崇高荣誉,昭示了他的清白。可以说,这一决定,不仅是对李特的一种平反和昭雪,也折射出了革命先辈们对忠诚干净党员的珍视和维护。

毋庸置疑,李特和黄超确实有过一些错误行为,但要说他们是"反革命分子",却缺乏确凿证据。王明当时滥用职权,擅自下令处决他们,无疑是严重违反了组织纪律。这一错误,最终也得到了纠正。

参考资料:

盘点西路军将士结局:哪些人牺牲 哪些成为国家领导人

李特——不该遗忘的红军将领

李特烈士事迹及故居



相关资讯